关联主题:: 《毛泽东选集》
同级:: 2025-08-18_星期一
下一级::
放在开头:启发思考
到底什么才是矛盾?
把一个系统分解为各个要素,那么这些要素是否是矛盾?我认为是的,差异就是矛盾。联想《论持久战》教员观点的论据,对日本方面及中国方面的分解,中国方面和日本方面,日本的内部和中国的内部(战争性质、国家性质等)的对比,以及这些内部各自的区别,都属于矛盾。由此说来,我们原来所熟知的「结构化思维」本身就是对于矛盾的运用。
们对于问题的定义,问题是落差,是理想结果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另一个观点是问题是冲突,其实无论是落差还是冲突本质上都是矛盾。
如何解决矛盾?
促使矛盾发生转化,此消彼长,破坏其平衡性
写作时间:一九三七年八月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cm :太极图☯️,阴和阳构成一个整体同时又相互对立。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搞懂唯物辩证法,需要搞懂如下问题:
- 两种宇宙观
- 矛盾的普遍性
- 矛盾的特殊性
- 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本文写作的目的: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cm 教条主义,只知道按教条行事,认为教条是防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不对事物加以区分,所以教条主义者看不到特殊性,也就更加看不到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例如:苹果会掉下来,教条主义者以此为教条,它们不知道苹果会掉下来的普遍性存在于苹果在地球上这么一个特殊性之中,如果到了太空,苹果就不会掉下来了。
一、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
Comment
cm :根据评论区的观点,「形而上」和「形而上学」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形而上”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无形的和未成形的东西。对应的,形而下指的是有形的或已经成行的东西。“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基础,包括本体论和宇宙论等方面。一方面,它指的是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另一方面,它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这里,教员应该在当时是没有认真去分别这两者区别的。 关联图片🔗形而上和形而上学的区别.png
2.1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
2.1.1 概念
概念卡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
#cm 很多热衷于“玄学”的朋友,认为自己的“命盘”从一出生就是如此的,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自己一天的发展也和各种“运势”强关联,这不正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
形而上学家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诸如:
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
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多为统治阶级服务:
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
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2.2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2.2.1 定义
概念卡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cm 以前自己懵懵懂懂在自己感悟的阶段,大概初高中想通的道理,“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方向”,即莫向外求。
2.2.2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间接原因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社会变化的根源:
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omment
cm 1)外因:温度 ;内因:受精的鸡蛋 ;变化:鸡蛋变成小鸡。或者理解为:内因提供可能性,外因提供可行性。如果内因改变,如:坏鸡蛋、未受精的鸡蛋,经过外因,变化是不同的。
2)目标管理中,目的就是那个内因,目的的本质就是做事的动机。比如健身,内因:获得好的身材被别人羡慕夸赞,外因: 周围很多人在健身营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
3)以个人学习毛选为例:迫切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vs 自己的能力不足 (内部矛盾),给了我阅读《毛选》的动力(外因),希望通过《毛选》来提升个人的认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因)
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omment
cm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例如,水果是一个「普遍性」的概念,但它只有通过苹果、香蕉、橘子等等各种具体的、特殊的水果来体现。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水果,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水果“这个普遍概念。 笔的概念(共性/普遍性)反映了每个具有(个性/特殊性)的笔(圆珠笔、毛笔、钢笔)等的共性。
为什么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而不是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由表及里,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经验到理论的过程,其中的”表“、”感性认识“,”经验“都是”特殊“的范畴,而”里“、”理性认识“、”理论“都是”一般“的范畴。观点来源🔗图片.png
寓于,蕴含在之中,存在于的意思,通过某一事物表现出来。
概念卡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而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
Comment
cm 人类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具体到每个人的认识能力确是有限的(外被被局限=人的生命有限),这种无限和有限的关系,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无限是普遍性,有限是特殊性。无限是共性,有限是个性。
无限的认知能力,是每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的认知来实现的,所以无限寓于有限之中,也就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有限的生命的人的不断认知,就不会有无限的人类的认知能力。(所有的认知都需要具体的人去实施)也就是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着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
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
- 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产生。
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去研究。
3.1 情形一: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
Comment
cm 1、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性:每种物质运动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和规律,比如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化学运动等,每种运动都有其特定的矛盾和规律。这些特殊性是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特征,是它们相互区别的基础。
2、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实际上是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的根本属性在于运动。运动存在两种形式(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其中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比如一棵树,是相对静止的,但其也会经历枝叶交替、生老病死,只不过它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omment
为什么说是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带有特殊性,而不直接说物质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存在和表现总是通过其运动形式来体现的。(我们对于物质的理解和认识,必须通过观察和分析物质的运动形式来进行)
2、运动形式的重要性:研究矛盾时必须考虑物质的具体运动状态和形式,而不能抽象地谈论物质本身。
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
#cm 石头的机械运动(运动形式),从山顶掉下来的本质,是由于物理矛盾(如重力和惯性)所决定的。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
Comment
cm 从个别事物,抽离出本质,从而认识同一类事物。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
教条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犯错的错误:
1、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2、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
3.2 情形二: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Comment
cm 横向和纵向。比如:我们不仅要从中国革命(大系统)中去认识中国革命与其他国家革命、中国的其他革命之间的矛盾特殊性和本质,还要研究中国革命每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中的不同战役、战斗中的特殊矛盾。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
3.3 情形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有其特殊性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
Comment
cm 这段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如何抓问题的本质。这句话有几个意思:
1、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本质;
2、暴露事物的本质就需要了解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也就是说要对事物进行分解,搞清楚局部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搞懂整体的特殊性。(了解事物的局部是了解事物总体的必要条件)
或者简单来说,想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就需要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各个方面的不同就是其特殊性,搞清楚这些特殊性的相互关系,进而才能搞懂整个事物的本质。(下面的一段内容其实也验证了这句话)
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
Comment
cm 只有搞懂了各个方面的矛盾特殊性,才能搞清楚矛盾总体上的特殊性。
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
Comment
cm 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两方面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两方面中占支配地位的方面的特殊性,也就是其中一个方面的特殊性;
矛盾着的两方面的特殊性,自然就是两个方面的特殊性。
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
——>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 (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
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等。
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
——>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
Comment
cm 一问:自己看问题的时候是否会带有主观情绪?是否足够客观?二问:自己看问题的还是是否足够全面,即把诸如敌我这样的矛盾各方面都深入调研分析过?还是只了解我,不了解对方。三问:是否有深入的思考过问题的全局以及局部各方面的特点?
如果以上三者我都没有做到,那我就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中!
3.4 情形四:事物发展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
Comment
cm 每个事物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主要矛盾,这个矛盾一直存在,直到过程完结之日。这个过程中,事物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逐渐激化的形式”指的是,随着事物的发展,根本矛盾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尖锐,矛盾的双方可能会越来越对立,直至达到一个临界点,这时矛盾可能会通过某种形式的冲突或变革得到解决或转化。
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拿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有了若干特殊阶段。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在无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区别为两个很大不同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虽然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过程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并没有变化,但是,在这长时间中,经过了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和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新的军阀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抗日战争等等大事变,二十多年间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包含着有些矛盾激化了(例如土地革命战争和日本侵入东北四省),有些矛盾部分地或暂时地解决了(例如北洋军阀的被消灭,我们没收了地主的土地),有些矛盾重新发生了(例如新军阀之间的斗争,南方各革命根据地丧失后地主又重新收回土地)等等特殊的情形
情形五:事物发展过程阶段上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1、国民党三个阶段上的特点:
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因为它实行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援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所以它是革命的、有朝气的,它是各阶级的民主革命的联盟。一九二七年以后,国民党变到了与此相反的方面,成了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后又开始向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方面转变。
2、中国共产党三个阶段上的特点:
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它是幼年的党,它英勇地领导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但在对于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方法的认识方面,却表现了它的幼年性,因此在这次革命的后期所发生的陈独秀主义能够起作用,使这次革命遭受了失败。一九二七年以后,它又英勇地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创立了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根据地,但是它也犯过冒险主义的错误,使军队和根据地都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九三五年以后,它又纠正了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了新的抗日的统一战线,这个伟大的斗争现在正在发展。在这个阶段上,共产党是一个经过了两次革命的考验、有了丰富的经验的党。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也有种种的原因。
不研究这些特点,就不能了解两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的破裂,再一个统一战线的建立。而要研究两党的种种特点,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方面的矛盾的对立。
Comment
cm 辩证法的内涵就在这里了。我和你,有相同的地方(抗日诉求),所以联合。有不同的地方(路线方针政策),所以斗争。抗日为大,所以联合为主,斗而不破。任何的矛盾,无论本质自身矛盾还是关系矛盾,归根结底还是本质自身矛盾,而关系矛盾是其在不同边界下的表现形式。 关系矛盾是差异和利害导致的,本质矛盾是差异导致的。
总结
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
Comment
cm 矛盾特殊性的五层含义。其中四层在动态的过程和阶段上。根本矛盾决定过程性质,主要矛盾决定阶段性质,主要矛盾是根本矛盾在不同阶段的反映和表现。
**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kimichat**
Comment
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的两个概念,它们在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含义上的区别:
- 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根本矛盾的存在和运动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或某一过程中,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在特定时期内是最为突出和最具影响力的,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时间跨度上的区别:
- 根本矛盾:通常贯穿于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它的存在不受特定阶段的限制。
- 主要矛盾:则特指在事物发展的某个具体阶段中最为显著的矛盾,它可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新阶段的开始,主要矛盾可能会发生转换。
- 作用和影响上的区别:
- 根本矛盾:对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主要矛盾:在特定的阶段或时期内起主导作用,解决主要矛盾往往能够推动事物在该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 解决方式上的区别:
- 根本矛盾:通常只有通过事物的质变或根本性的变革才能得到解决,它的解决往往意味着事物性质的重大变化。
- 主要矛盾:则可能通过调整和改革在当前阶段的特定条件下得到解决,不一定涉及事物本质的根本变化。
举例来说,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根本矛盾,它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而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比如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则成为主要矛盾,它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理解和区分根本矛盾与主要矛盾,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分析和处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策略和措施。
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
Comment
cm 例如:男人和女人都是人,这里的“都是人”就是共性,是普遍的,是绝对的。而“男人,女人”就是作为人的个性,是特殊的,是相对的。如果没有男人女人,人这个概念也自然不存在了。这就是无个性既无共性的意思了。
四、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的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
Comment
cm 矛盾的双方并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是两者的关系。统治和被统治,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矛盾的载体,并不是矛盾本身。原因在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法相互转化。同样的道理,抗日战争,矛盾的双方并不是中国和日本,而是两者的关系,侵略和反侵略。而中国之所以和日本敌对,也是由其矛盾特殊性所决定的。
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
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
#cm 不均衡是矛盾存在、转化的根本原因。不均衡就是差异,差异就是各个具有特殊性。
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Comment
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起变化。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Comment
cm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不是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重要点,主要方面——重点事物的情形与形式。
主要矛盾抓住,只能确定一个人一件事大概总体的目的,但是为了达到解决主要矛盾的目的,中间可能发生各种情况,如果想要洞察的更加清晰准确,就要充分了解到这个人这件事各个方面的矛盾。(或者直白点说,做事情需要把各个维度都考虑清楚)
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
研究学问的时候,由不知到知的矛盾也是如此。当着我们刚才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之间,互相矛盾着。然而由于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
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
#cm 由此可见做一件事的时候事先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政策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5.1 同一性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名字都是一个意思。
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互为存在的条件)
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 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着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转化了去。
Comment
cm 初学矛盾论,会被一个问题所折磨:到底什么是矛盾?前面说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还说差异就是矛盾。驴子和马是一对矛盾吗?太阳和月亮是一对矛盾吗?尤其是上一节的主要矛盾,让人感觉都懂了,就是重点论和两点论嘛,就是工作有重点,做事有重心嘛。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驴子和马有差异,是不是矛盾?不是。因为同一性的两层含义,马和驴可以相互依存吗?相互转化嘛?显然不能。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两层含义可以得出以下推论:
1、任何矛盾都是有条件存在的。这也呼应了前文矛盾的特殊性。特殊性是因为条件。
2、不能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就不构成矛盾。就比如马和驴
3、事物能够发展,根源在于矛盾方面能够转化,而转化的前提是需要条件。
4、解决矛盾有许多办法,比如创造条件使之转化、消除矛盾存在的条件、消灭矛盾的某一方面(或其载体);来源图片图片.png
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对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
#cm 各队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如何理解? 新问题 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是不同的载体,载体之间产生关系,就是关系矛盾。关系很复杂,载体不复杂。(结构/条件分析)
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
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着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
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到对方原来所占的地位。
#cm 矛盾的双方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统治者转化为了被统治者,而不是资产阶级转化为了无产阶级。转化的是地位而不是阶级本身!
巩固无产阶级的专政或人民的专政,正是准备着取消这种专政,走到消灭任何国家制度的更高阶段去的条件。建立和发展共产党,正是准备着消灭共产党和一切政党制度的条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进行革命战争,正是准备着永远消灭战争的条件。这许多相反的东西,同时却是相成的东西。
在阶级社会中战争与和平这样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备着同一性。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
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5.2 斗争性
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cm 对应同一性的两层含义
- 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
- 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
- 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
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
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
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Comment
cm “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一个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如何理解这句话?找到同一性,创造同一性,引起事物的变化。比如你和你老板的矛盾:你不想受人支配,和他需要支配你的矛盾。如果没有“上班”这个条件,矛盾就不存在了。当然这两者也会发生转移,假设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你的能力,那么你能力提高了以后,就可以解决这个矛盾或者改变占上风的矛盾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
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
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七、结论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tag:#cm
path:"00 Inbox/《矛盾论》.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