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苏苏
时间:2025-08-10_星期日
公众号:白日梦与诗


关联主题:: 李笑来
同级:: 2025-08-10_星期日思考的真相 (李笑来) (Z-Library).pdf《财富的真相》2024-08-02-星期五.excalidraw06.《财富的真相》
下一级::


1、专注的前提是做事。不做事,效率就无从谈起。

知识延伸

只有忙到缺时间的人才需要进行时间管理,除此以外的人更需要的是:目标管理、精力管理、项目管理、任务管理。
最高的效率是什么?不是做事快,是不返工。
最快的进步是什么?是不退步。

2、动机的来源:

中脑黑质区和中脑腹侧被盖区分泌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被称为「多巴胺能系统」,正是这个系统对运动行为的调节作用促成了人类的动机,进而引发复杂的感受、思考,甚至重大决策。

知识延伸

related:【笔记】17.《贪婪的多巴胺》.excalidraw打开心智多巴胺
《打开心智》:

  1. 多巴胺调控的是动机,而非快乐;
  2. 当我们获得正反馈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从而激活奖赏回路,激发我们的动机。
  3. 在奖赏回路中,多巴胺浓度越高,我们的动机也就越强。
  4. 快乐受另一套机制影响,与多巴胺无关。

3、多巴胺引发的是想要满足欲望的冲动,而非快感。

知识延伸

什么东西会给我们打开快乐呢
与我们认知目标密切相关的事。(认知上认为一个东西重要,靠近或得到了它,就会更容易感到快乐)

“上瘾”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动机低快感的现象。

如果你经常觉得自己缺乏动力,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觉得无所谓,可能意味着你的奖赏回路系统过于依赖外部奖励,缺乏足够的锻炼和刺激,进而使它自主产生多巴胺的能力变低了,俗称大脑的短视。

4、导致多巴胺分泌的原因是,对上一次愉悦的预测误差的记忆。

我们大脑时刻都在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做着预测,当一个“预测误差”(“误差”是预测之外可能存在的奖赏,如好消息或更好之事的发生)发生时,我们的注意力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如果这个误差是愉悦的,大脑就会记住这一愉悦的误差,以后遇到类似局面时,就会产生对这种愉悦的期待。

  • 结论:直接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是“惊喜的可能”

英文“Serendipity”——“意外的好运”,德语“Vorfreude”——“对快乐的期待”

多巴胺是由“对惊喜的记忆”触发的。进而,“对惊喜的期待”会引发一定的冲动(或称欲望)。

知识延伸

  • 多巴胺的重要特征——“奖赏预测误差效应”。
    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并不是我们得到的结果本身,而是结果跟期望之间的差距。

多巴胺给予奖赏的额度就是超出预测的误差,意思是说,奖赏的本质,是预测误差。

  • 内驱力的本质就是大脑提前“预支”的奖赏反馈。

5、欲望是多巴胺分泌的结果,而非原因。

由冲动产生的欲望被满足,都会产生快感。但快感不是多巴胺的效果——多巴胺产生的是欲望。

6、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血清素这些化学物质主要由黑质和腹侧被盖区产生。这些化学物质分泌出来以后。有两个回路:

  • “欲望回路”,即激发兴奋和热情的回路。在“腹侧被盖区”和“伏隔核”之间。

7、人类的大脑有神奇的内化能力无论是什么,只要你用得足够多、足够久,大脑就会把它“理解为”或“等同于”身体的“器官”。
cm:这个可以联想到,《思考,快与慢》大脑有两个系统,「自动驾驶模式」和「主动控制系统」。把一些行为重复做,就可以变为内在的一部分。

8、人类固有的焦虑:害怕错失机会。(FOMO)

9、“永远在线”之所以触发FOMO(害怕错失机会),根源在于一个思维漏洞:误以为“更新的”是“最重要的”。
cm:emmmm比如时不时看手机,总期待有人给自己发消息。

10、人们“永远在线”使一个新兴市场繁荣起来——“注意力经济”

  • 11、 专注状态,从反向定义可能更清晰,它指的是彻底屏蔽了外界之后的状态,

  • 12、用以下四个词说清楚“注意力”🔥🔥🔥

  • 兴趣(interests)

  • 注意(attention)
  • 意图(intention)
  • 专注(focus)

001 你注意不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总是先感兴趣才可能注意;
002 “不小心注意到”也是常见的,不过其后可以选择忽视。
003 如果注意到的东西很重要,就可以从注意过渡到意图——多了一个“主动引导注意力”的步骤
004 如果它足够重要,你就有可能专注于它
005 当你专注于它的时候,你可能对它的方方面面都感兴趣,而后可以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注意到它的方方面面,也因而更容易对它专注。

当我们讨论一个人注意力是否足够强大的时候,准确地讲,我们讨论的是基于感兴趣和注意之后的有意图,甚至是专注的能力,以及专注的时间长度。

Comment

这个就很有趣了!说明专注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兴趣注意意图专注,也就是说你想要持续专注,就需要训练自己的长视,当你看待一个事情具备了长期视角,能够看到潜在的价值和好处,你就会在做之前产生动机,大脑分泌多巴胺,然后产生兴趣,进而注意,丰富意图,然后专注。

就必须这份读书笔记吧,我做的时候就会脑补它之后的用途,潜在的价值,想的越多,我就动机越足。

13、我们的专注(兴趣和注意)来自两个方面:大部分是先天的本能,余下的是百分之百后天习得的认知。
cm:提升认知,持续学习的必要原因。

14、“注意时长”指的是一个人,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当他的注意力被吸引之后,接下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长。注意时长是随后的有意图或关注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注意时长很短,那他很难做什么真正有意义的活动。

15、大脑没办法欺骗它自己🔥

  • 原理:大脑🧠更倾向相信自己想起来的东西,而不是从别处听到、看到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道理明知道是对的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 因为道理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听来的、看来的。

解决办法→给大脑🧠洗脑。

洗脑,就是通过短时间足量重复,把思考、判断、行动的流程直接固定在伏隔核内,相当于通过强化欲望回路来悄悄劫持控制通路,导致思考与判断无须经过前额叶皮层,直接由伏隔核接管指挥。

具体办法
把重要的道理(知识)用自己的话讲很多遍—换很多种说法,换很多个角度,时不时给自己复述一遍。
cm:果然重复的多了,大脑就会修改底层代码。诸如每日反复默念“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是有用的。

  • 16、两页纸,一页写“种种好处”,另一页“种种坏处”
    好事——
  • 把这件事做好的种种好处
  • 不做这件事或做不好这件事的种种坏处
    坏事——
  • 不做这件事或者不继续做这件事的种种好处
  • 做这件事或者继续做这件事的种种坏处

拓展思考

这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决策的模型!

cm:其实这是一个四象限,如果一件事是好事,我们能够想到的是做这件事的种种好处,但是容易想不到的是不做这件事的种种坏处。
┌───────────────┬───────────────┐
好事视角 │ ① 做好后的好处 │ ② 不做的坏处 │
├───────────────┼───────────────┤
坏事视角 │ ③ 不做的好处 │ ④ 做了的坏处 │
└───────────────┴───────────────┘
image.png

17、选择意味着放弃

18、时间、精力、注意力、意志力都跟钱一样是排它性资源,用来做这个就不能做那个。
除了与坏习惯斗争,也可以纵容好习惯。

cm:我的思考是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找到更有意义的正事去做就没精力去做坏习惯了。

19、大脑🧠时时刻刻都在耗电,睡眠对大脑来说就像是在电池充电;运动就好像是电池扩容;放松就好像是电池优化。缺电会导致你什么都做不好。

  • 20、以学习的方式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无论给谁做事,都是为了学习。做事的目标和结果都是学习。
    cm:告诉自己-做这件事,我是来学习的!锻炼自己的王者心态。

  • 21、所谓价值观。不过是一个人不断地问自己“什么更重要”得出的理论。问得多了,积累久了。就没办法不知道,也没办法不笃定“什么最重要”。
    从来没有问过自己“什么更重要”,或者问过却没仔细想过,就是价值观缺失
    问了,还长期反复问,直至对“什么最重要”非常笃定,就是价值观坚定
    除此之外,都是价值观脆弱

到最后,诱惑的根源在内部(而不仅仅是外部),是价值观的缺失和脆弱,在制造或招致诱惑。

22、价值排序

  • 睡眠>运动>放松>学习>工作… …

  • “学习”在“工作”前面;“睡眠、运动、放松”在“学习”前面。

  • 自己>家人>朋友>同事>世界

前面提到过,专注的流程是:兴趣注意意图专注,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 我们应该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

感兴趣的若是只有一件,倒也好办。若是多个呢?就得按照重要性排序,即“哪个更重要”,以及“依据是什么”。思考其实就那么简单,若是知道了哪个更重要,又何必选次要的?若是知道了哪个最重要,又怎么可能视而不见?

所以「专注」居然和「价值观」存在这样的关联!

23、关于自律
自律一样需要笃定的价值观作为支撑,价值观坚定,自律就自然而然毫不费力;
价值观脆弱,自律就要耗费无穷无尽的脑力;
最可怕的事,若价值观丢失,那就惨了——脑力也费了,时间也花了,却什么都得不到,成为彻头彻尾名副其实的“苦行僧”,这样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