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主题::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09. 《传习录》
同级:: 2025-08-16_星期六
下一级::


1、反省、复盘

最高的效率是什么?不是做事快,是不返工。
最快的进步是什么?是不退步。
最赚钱的投资是什么?巴菲特说,第一条是不损失本金,第二条是不损失本金,第三条是不损失本金。

要减少犯错,高效进步,就要舍得时间复盘。

原文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注意自省和自责的区别!
随时要自省,永远不自责。自省是中正平和,自责是心理疾患。

自省和自责是有区别的。如果自己一有错就自责,那就太累了。如果首先接受自己,然后时时自省,不一定“有错必改”,也允许自己犯一定范围的“错”,这样修养自身就比较自在。如果不能接受自己,那会犯精神病。

2、浩然正气

什么是浩然正气

原文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章句》

译:公孙丑问:“敢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真是难以言传!只有你自己去体会,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跟你说。”

对此朱熹作了注解:

朱熹对浩然正气的注解

朱熹注解说:浩然,是盛大流行之貌。气,是体内充盈之物。气本来就是浩然充实于天地之间,也充盈于身体之内。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懂得养气,就气馁了,气虚了。而孟子善于养气,让自己的气始终充盈。浩然之气,是有道义相配,所以对天下之事,无所畏惧,能当大任而不动心。

浩然正气和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个意思。
浩然正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的、持续的积累所产生。必须与道义相配。

行事合乎道义,则一身正气得道义之助,行事勇决,无所疑惧。如果没有浩然之气,虽然一时的所作所为未必不出于道义,但正气不足,难免有所疑惧,就不足以有所作为了

如何养浩然正气
要「集义」。

原文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译:“非义袭而取之也”,是说不是偶然遇上一件大仁大义的事,像搞突然袭击一样,就能得到浩然之气的。不管你曾经多么大仁大义,一旦做了一件内心有愧的不义之事,这浩然之气一下子就泄掉了,真气没了,气馁了

朱熹对此作了注解:
集义,就像积善,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合乎道义;一旦做了一件不义之事,自己心里就知道,心里有亏欠了,气就不足了。
cm:如何知道事情合乎道义呢?这不就是王阳明说的,格物致知,致良知嘛。一件事一件事的格,问自己的本心。

关于浩然正气,想到了《剑来》

《剑来》摘录

  1. 胸中一点浩然气,天地千里快哉风。
  2. “为人,则秉一口浩然气,顶天立地大丈夫。”
  3. 吾善养浩然气

3、情绪管理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大学》

  • 喜怒哀乐:指人类的基本情感,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
  • 之未发:指情感没有表现出来。
  • 谓之中: “谓之”是“称之为”的意思。“中”在这里不是指中间,而是指一种内在的平衡、和谐、适度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情绪的根源,是道德修养的基础。 当喜怒哀乐等情感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人的内心处于一种平静、公正、不偏不倚的状态,这就是“中”。
  • 发而皆中节: 指的是这些情感一旦表达出来,都能够符合一定的规范和节度,不偏颇、不极端。
  • 谓之和: “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种和谐不是指压抑情感,而是指情感表达得恰如其分,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

cm:其实说起来挺有趣的,我是不知不觉间自发觉悟并持续进行着这部分的修行。

为方便理解这部分内容,先举书中的例子🌰

书中的例子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翻译:陆澄(王阳明学生)在南京鸿胪寺暂住,忽然收到家信,说儿子病危,陆澄非常忧愁苦闷,难以自持。

王阳明说:这恰恰是要用功修养的时候,这时候不用功,平时讲学有啥用?这时候正要磨炼你的’致中和’。
父亲爱儿子,自然是人之至情,但天理中也有一个中和适度,过了,就是私意。人们在这里,认为天理就应当是忧虑,于是一味地忧愁痛苦,却不知已经落下‘有所忧患,不得其正’的毛病。”

cm:这个例子理解一下,遇到事情的时候恰恰就是“事上练”的时候,这才是真正修行的时候,可以把这一切的经历当成“学习”的过程,无论好坏,必有所得。孩子病危,你焦心不?王阳明说这恰是事上练的时候!父亲担心孩子身体,是天理,但是过分焦心就不对了。

王阳明所讲的境界是,情绪未发出来之前,能不偏不倚,发出来,就能发而中节,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cm:想想我时而重复的那个话“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多数人的问题

如果看到一个人遇事没有‘发而中节’之和,就知道他没有‘未发之中’。”

  • 未发之中: 指的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内心平静、纯粹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情绪未被激发、欲望未被扰动时的状态,是理性、平和、公正的源泉。 可以理解为“中正平和”的本心,一种内在的道德准则。
  • 发而中节: 指的是人在遇到事情时,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做出反应。 “发”是情感的流露,是行为的展现; “中节”则是指合乎礼仪、符合规范、适度且恰当。 也就是说,表达情感和采取行动时,能够把握分寸,不偏激、不极端,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解释一下:如果一个人遇到事情就情绪失控、言行过激,不能冷静理性地处理问题,那么就可以看出他内心缺乏平静和修养,没有建立起稳定的道德准则。 他的行为是受情绪驱动的,而不是受理性引导的。

如何管理情绪
↳事上磨练。关键是心中本体的中正平和。

如果心里本来就觉得委屈,发出来就会刺伤他人;
如果心里觉得被轻视,发出来就会狂傲;
如果心里觉得不被爱,发出来就是怨愤。

举例辅助理解

  • 喜: 一个人取得成功,感到喜悦是正常的。 但如果过度炫耀,贬低他人,就会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 适度的喜悦,与他人分享快乐,才能增进友谊。
  • 怒: 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感到愤怒是正常的。 但如果过度发泄,采取暴力手段,就会触犯法律,破坏社会秩序。 适度的愤怒,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诉求,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 哀: 失去亲人,感到悲哀是正常的。 但如果过度沉溺于悲痛,影响正常生活,就会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适度的悲哀,接受现实,积极面对未来,才能走出困境。
  • 乐: 享受生活,感到快乐是正常的。 但如果过度追求享乐,沉迷于声色犬马,就会迷失自我,堕落沉沦。 适度的快乐,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各种人情事变,一是要面对;二是要接受;三是积极处理;四是对自己处理不了的,要学会放下、顺从

这让我想到了《道德经》上的一段话:

原文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