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苏的输出编号:021

曾国藩自读老庄悟道,懂得了在官场上**“知雄守雌,卑弱自持”**。

第一个改变,是懂得自省谦虚

凡事先找自己的不足,而不再一味抱怨他人无理。

自省自责是两码事。

这就好比,总结反思自卑自卑情结之间的区别,


先说总结和反思,

总结,是对于结果【好坏】的分析;

反思,是对于结果【原因】的分析。

再说说自卑自卑情结

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自卑感人人都有,

自卑是中性词,是一种广义的不满足感,自卑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因为不满足所以改变;

自卑情结是贬义词,由自卑发展而来,是一种跌进低谷并躲进低谷的逃避手段。

最后说说自省自责的区别,

自省的人生态度是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自责的人生态度是凡事发生皆是我不好。

正确的自省应当做到**“诸事不顺,反求诸己”**。

“诸事不顺,反求诸己”这句话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解释是: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省自己。 ——百度百科

其实这句话的本意,并非让我们过度自责。

过度自责等于自我否定,冲击的是我们的自尊体系,进而自卑,缺乏安全感。

“反求诸己”的重点在于反思而非总结。

一件事情发生了,如果出现了不好的结果。

我们自然可以把问题归咎于别人,这样做的好处也很显而易见:

1)自己不需要承担后果;

2)自己不需要产生过大的情绪波动。

但是如果造成问题发生的部分原因在自己身上,我们却无视了这个原因,相当于我们放弃了承担这个责任的机会。

因为无法正视问题,找出原因,下一次还会重复同样的错误,从长远来看,我们是吃亏的。

此外,反求诸己还有另一层意思。

一个事情发生了,我们无法把控别人的情绪和行为,但是可以把控自己。

只要自己能够掌握其主观能动性,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这层意思,又暗合了课题分离、无挂碍故无恐怖、ABC模型的思想。

总结一下:

诸事不顺,反求诸己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

1)诸事不顺的时候,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抱怨外界的环境或他人。你所谓的现状,只不过是过去一连串事件的必然结果。所有的抱怨,本质上都是在推卸责任,背后的话是,我没错。

2)当一切都无法改变的时候,你能改变的只是你自己的心态。做好课题分离,不要自我道德绑架。你不在意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就伤害不了你。


金惟纯老师说“人生由捷径,人生的捷径是什么呢?认错。你认了错,才能够走上捷径,你总是梗着脖子不认错,老天爷想把你都帮不了。”

这话对我是很触动的,它对我的启发是:

建立一份「错误清单」,记录一下自己犯过的错误并不断思考如何改正;

记住,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都会犯错。

2)错误是我的进身之阶,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人们并不关注事情,而只关注对于事情的描述。

虽然我犯了错,但是我的错误可以让我未来变得更好,那么当下的错误就是用极低的投入去获取未来的高收益回报,并非损失,而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