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点击右上角「回到知识库」查看更多输出合集
:::
据考证,二十四孝最初是元代一个叫郭守正的人整理的古人关于孝道的故事,到清朝的时候,被推崇为“孝”的主流典范,更成为儒家孝文化的缩影。
事实上,二十四孝里的很多故事,宣扬的并不是传统的儒家观念,甚至跟儒家观念相悖。
二十四孝里的故事
举个例子:二十四孝里有个故事叫 “埋儿奉母”,说的是晋朝有个人叫郭巨,他有个三岁的儿子,
家里穷,郭巨的妈妈就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孙子吃。
郭巨就对妻子说:“咱家穷,不能供养母亲,母亲还把食物分给咱儿子吃,这是咱不孝啊!儿子以后还可以再生,母亲可只有一个,咱把这儿子活埋了吧!
省下粮食给咱妈吃!”于是夫妻俩就去活埋那孩子。
结果,他们在挖坑的时候挖到了金子,这就有钱了,儿子得救了。放到现代社会里,这就是谋杀。
另一个故事叫 “卧冰求鲤”,讲的是晋朝人王祥的妈妈病了,想吃鱼,但当时是冬天,河面都冻上了。
这时,王祥就跑到冰面上,脱光衣服趴在上面,准备把冰捂化了,抓鱼给他妈妈吃。
结果鲤鱼感动了,自己主动跳出来跟他回家了。
《论语》里孔子在不同场景下,对于”孝“的解释——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是孝的最低标准了。什么意思?
你不用替父母做任何事,只要能做到不让父母为你操心,就是孝了。
只有这个生病是免不了的,你生病的时候,父母为你忧心,这个可以免责,其他时候都不需要为你操心。这叫 “父母唯其疾之忧。”
再看下一条,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说:“令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今天的孝子,说能供养父母,就是孝。那犬马不也一样能养老哺幼吗?如果没有敬,只是养,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这话有点像是教训我们身边的某些人了,
自以为把父母照顾得很好,其实只是给钱,只是养,是算不上孝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做到 “敬”,而敬的关键就是要能陪伴。
陪伴父母,难点在哪里?
这时候我们再看看弟子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色难!” 意思是说,最难的是永远保持和颜悦色。
就侍奉双亲的时候,最难的是始终保持愉悦和婉的脸色,父母怎么唠叨你也没有一点不耐烦,那才是最难的!
《礼记》 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孔子还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不光体现在跟父母相处的一点一滴的礼数上,哪怕父母去世了,你的孝也要做到位,第一个要做到位的就是葬礼、祭奠。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是谨慎对待亲人的去世。中国人强调养老送终,若只是养老,而不送终,就还是薄情之人。
葬礼代表了人一生所得到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和承认,不一定风光大葬,但一定要有真情缅怀,依依相送。
葬礼的尊严和感情,也是对后人的教育和熏陶,是传承家族精神的仪式。
亲人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们还能思念。去世的时间长了,悲痛之心淡了,每年的祭祀之礼难免马虎,不能尽心尽意。
但孔子说,还要追远。追思去世已久的亲人,或远代的祖先。对远代的祖先,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等等,都要去扫墓祭祀。
父母生前要孝,父母去世时也要孝。
那父母去世之后呢,除了葬礼办得好,还有什么方式呢?其实,父母去世以后,孝的含义就变得更大了。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李矣。”
父亲在世时,因为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所以看不出他的行为。这时候,就观察他的志向。
父亲去世之后,他做了家长,一切大小事情,都是他说了算,这时候就可以观察他的行为。
如果过了三年,他的行事原则还跟父亲在世时一样,这就真是孝子了。
孔子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孝是什么呢?就是继志和述事两件事:继志是继承先人的遗志;述事是记述先人的事迹。
前人的志向,因为生命有限不能完成的,后代要不忘他的初心,继承他的遗志,去完成他的使命。
儒家思想是什么?
用历代大儒的话来说,儒家思想就是日用常行,就是平平常常每一天的生活,和你今天的工作生活也息息相关,差不多你应事、接物、待人的每个行为,都有指导方针和示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