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苏的输出编号:028
我经常有各种各样的灵感、思考、资源,可以输出的东西很多,似乎都比较有价值。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产生了一个困惑,到底哪些内容可以对内(付费群体)分享,哪些内容可以对外(免费群体)分享?
如果不去对外输出,你的价值就无法被别人知悉和放大,“酒香也怕巷子深”,慢慢地,你就没了价值。
如果把高价值的内容对外免费分享,(付费群体)似乎又会心里不平衡。
所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于是我找了一个小伙伴进行深度沟通,花了1小时48分钟,
我把里面的因果梳理清楚了,与你分享。
1、为什么要对免费的群体输出内容?
只有持续的输出高价值的内容,解决了别人的痛点和需求,你才会有价值。
人家才会在你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注意力、金钱,进而购买你的增值服务。
而且输出作品,才可以不断的放大自己的势能,形成杠杆效应。
所以输出内容是必要的。
2、我面向的免费群体有哪些?
这相当于对于用户进行了分层。我分为了三波人。
第一波人,是我的潜在付费用户。
这波人的痛点和需求恰恰是我所能提供的。
对方需要我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却不知道我。
所以我需要做的事——
1)解决信息不传递的问题:
• 不断告诉对方,我提供的产品是什么?
• 我能满足对方的需求。
• 提供需求的部分解决方案,然后引导对方付费购买我的全部方案。
2)解决信用不对称的问题:
• 证明我是专业的,输出专业的内容;
• 收集各种正向的反馈作为我的背书。
第二波人,是我的死忠粉,但是不方便付费。
说明我满足了对方的某些需求,但是还有些需求是我无法满足的。
所以我需要做的事——
1)不断思考,我满足了对方什么需求?
2)不断思考,对方的需求是什么?
3)不断思考,我如果差异化、超预期的满足对方的需求?
第三波人,白嫖党。
只看我的内容,但是不分享,不付费。
白嫖党,不是我的敌人,愿意看我的内容,说明我满足了对方的部分需求。
所以我需要做的事——
1)传递正确的价值、意义,“随缘”转化;
2)提供更优质的价值,对方可以共享活跃度和阅读量。
3、免费和服务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内容和群体均是不同的。
经过思考,我抽离出来了两个“付费”内容的核心要素。
**1)可操作性。**它指的是,用户看了这个内容以后,自己能不能以后所启发、洞见,进而知道怎么做。直白点说,就是用户能不能自己从0到1把事情做成。
**2)稀缺性。**它指的是,这个内容在其他地方能不能随便看到?获取的成本是否足够高?
基于此,我绘制了一个二维四象限,进行了梳理。
两个维度**“稀缺性高低”和“可操作性高低”。**
象限一:“稀缺性高”且“可操作性高”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在其他地方,一般用户是不能随便接触到的,这叫稀缺性高。
而且我分享的内容,分享了以后用户就会有启发,能够快速的实践,指导该怎么做,遇到问题可以随时的请教我,这叫做可操作性高。
这样的内容,只对内分享,坚决不公开。
象限二:“稀缺性高”但“可操作性低”的内容
稀缺性高,刚刚聊过了。
可操作性低指的是,这些内容分享给用户,用户会觉得很好,很惊叹,但是看完以后就完了,完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怎么做笔记,怎么归档,怎么应用。
这样的内容,可以酌情修改,把核心的部分隐藏,只做部分分享,并留下钩子,告诉对方,如果想要全部的解决方案,可以购买我的产品。
象限三:“可操作性低”且“稀缺性低”的内容
对于这样的内容,免费群体和付费群体都可以免费分享。
但是针对付费群体,
我可以分享,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方法”、“拆解思路”,一旦加上了个人独特的思考和经历,其稀缺性本身就变高了。
象限四:“可操作性高”但“稀缺性低”的内容
稀缺性低,指的是到处都能看到,即使有些用户当下没有看到,想要看到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操作性高,指的是对方看了以后,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
既然对方早晚都能看见,那为什么我不提前分享?
我比别人分享的快,我就有了差异化的价值。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就很好的界定清楚了,哪些内容可以免费对外分享,哪些内容只能对外分享。
请记住,我们并不是在寻找完美解,而是在寻找满意解。
这套模型思考完以后,我大脑是接受的,而且很愉快,那么我就可以按照这个模型去行事了。
所以大家以后看到我在各个渠道的输出,可以想起我这篇的分享,我是有原则依据的。
4、事项标准化,需求清单化
1)每次分享的时候可以私聊,我到底解决了用户什么需求?写下来,写清楚。
2)将操作事项标准化,流程化,减少大脑的不确定性,并降低消耗。
3)思考,我的产品满足了用户的哪些需求?
4)我还可以提供哪些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分享完毕√ 这篇思考就是「稀缺性高」且「可操作性」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