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是缺乏什么,就越对什么感到自卑
苏苏的输出编号:043
你越是缺乏什么,就会渴望什么。
你越是缺乏什么,就越对什么感到自卑。
所有令你着迷的点都是你内心的缺失,因为缺失会让你美化没有得到的那个部分,幻想自己拥有后有多么幸福。
简单理解就是:
你越缺乏什么,就会越想要什么。但是当你想要的东西自己无法得到时,就会目标放到拥有这个东西的人的身上,病给对方赋予光芒,对方就成为了你想成为的样子。
与此同时,你会把自己放到更低的位置去仰视,进而自卑。
所谓魅力的产生指的是:
如果你得不到的东西无法自己给自己,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然后投射到个体身上,希望客体满足自己,这个时候你就会给自己向往的特质加上滤镜。
与人交往中,理想化是一种防御机制,而理想化别人的那部分通常是自己缺失的那部分。
举几个例子:
1\ 你在电梯间遇到领导只敢打招呼,不敢进一步对话,是因为你潜意识觉得你的水平不如他。
2\ 面对某个领域很优秀的人,你会不自觉的感到自卑和紧张,甚至会刻意的放低自己的姿态,因为你觉得他更优秀。
3\ 刷社交媒体看到上面的女孩子家境优越,到处旅游,你会羡慕他们优雅幸福,是因为你觉得你过得没有他们精致。
普通学历就对高学历的人有滤镜,朝九晚五的工作就羡慕自由职业者,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就更崇拜高颜值的人。
魅——我们内心缺失部分对于外界的投射。
将拥有权力、金钱、美貌的客体(对象)附上了魅力的光环,把自己放到较低的位置去仰视。
心理学上的光轮效应:
当你拿起一个手电筒,把光打在别人身上的时候,别人的光芒越亮,你所处的环境就越暗。
祛魅,也叫世界的祛魅,是马克思韦伯思想中常被提及的概念。
祛魅:揭开客体(对象)的外衣,看到他的真相,消解崇拜、恐惧和自卑的过程。
为什么祛魅?
当你给一件事或一个人赋予魅力的同时,你会看不清他的真相和本质,做出错误的判断。把自己放到下位者的位置。
所谓错误的判断和特殊的滤镜指的是:
你看到事业有成的领导,就忽略了他说话油腻,对下属刻薄;
你羡慕的网红看起来光鲜动人,你就没办法脑补他背后生活的琐碎;
你其实没有把对方当成人,你把他当成满足自己匮乏需求的想象。
祛魅的本质是破除理想化和自我贬低的循环。
这里我联想到了榜样和偶像的区别:
• 榜样是你最终想要成为的人;
• 偶像是你狂热追求的人,理性化的人。
如何祛魅?
1、正视自己的需求。
2、从他人身上获得改变的动力,而非只看到差距进而自我贬低。
3、努力让自己成为自己渴望的那个人。
4、 不断挖掘自己的优点、长处、爱好,给自己叠加人格滤镜。
一个小技巧:
和某人相处,如果你感受很好,不妨去思考,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打动着我?
列举他的长处,因为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让你对他有了人格滤镜。
之后,你就可以刻意的从中选择一些优点去对标练习。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