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主题:: 心理学、阿德勒
同级:: 2025-08-26_星期二
下一级::
现代心理学包含了很多的学术分支,其中「精神分析学派」 比较深入人心,弗洛伊德、阿德勒、武志红都是这个流派的代表。
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弗洛伊德提出了原因论,但是阿德勒并不认同,进而提出了与之相反的思想体系目的论。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认为,
你现在的状况,来自于过去的经历,来自于你的环境和周围其他
我们的现状(如习惯、性格特点的养成),全都和我们的成长环境(童年以及原生家庭)有关。
原因论比较符合人性,我们可以将自己所有的痛苦都归咎于童年的不幸,归咎于环境。
同时我们也热衷于通过回忆童年来寻找问题的原因(这是因为“自我记忆图式”,我们更容易记住和自己有关的东西。)
于是,如果我们想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探寻成长环境(原生家庭)的问题。
但是原因论也存在一些弊端,
1)我们的记忆并非客观,而是主观的。
(五大记忆漏洞:省略、合理化、信息转换、顺序调换、个人态度)
2)原因论并不能实质性的帮助我们进行改变。(“别想大象悖论”:越暗示自己不要想大象,满脑子都是大象)
于是,阿德勒提出了与之相反的目的论。目的论认为,
我们每个人现在的很多问题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它符合你的某种内在目的。
你的现状,只跟你自己有关。
举个例子,某人有社交恐惧症
用原因论来解释就是:这个人小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社交环境,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长大以后才会有社恐。
用目的论来解释就是:这个人有社恐很可能是因为社恐实现了某种目的,帮助这个人成功逃避了某种痛苦。
在阿德勒看来,一个人一旦自称有社交恐惧症,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宅在家里,相当于有了挡箭牌,进而可以去面对外界的各种声音。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无法轻易改变这些问题,是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其实也给我们带来了某些好处。
所有这些好处归结到一起就有一个共同点——避免在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所以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就是一切烦恼和不良情绪的源头,而解法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任何经历本身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阿德勒
Comment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一书里提到,人们做事的时候总是遵循着一个固定的流程:预先假设—>采取行动—>得到结果,这里的假设就是每个人的思维信念,我们也可以用ABC模型来理解。
ABC模型指出,真正影响一个人情绪行为C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事件本身A所造成的,而是由每个人的信念B所引起的。
真正困扰我们的并不是过去的客观事实,而是我们主观上对它的解读。
原因论的弊端,
过度强调主观能动性,完全忽略了环境的影响。尤其童年成长环境确实会对一整代人的性格产生影响。
总结:
1、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认为,你现在的状况,来自于过去的经历,来自于你的环境和周围其他。
弊端:
1)我们的记忆并非客观,而是主观的。
2)无法帮助我们实质性做出改变。
2、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x
弊端:过度强调主观能动性,完全忽略了环境的影响。
3、阿德勒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内部自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