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主题:: 【目录索引】书籍阅读
同级:: 2025-07-28_星期一
下一级:: 2025.08.16《传习录》学习
2025.06.19读《传习录》知行合一
1/ 为什么会分别提出「知」和「行」?
现在大家经常困惑,到底是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其实都是把「知」和「行」分开去理解了,这是错误的。
王阳明说,古人之所以把「知」和「行」分开来说,是因为这世间有两类人,
一类人是完全不加思考,任意妄为,所以提出个知的概念,让他们做的恰当;
还有一类人,茫茫荡荡空想,不肯切实躬行,全凭主观臆测,所以提出个行的概念;
因此,「知」和「行」分开提,是古人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的做法。
2/ 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和行,是一体的,不能离开对方独立存在,一隔断,就既没有知,也不能行。世上没有知而不行之事,知而不行,只是因为不知。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只有做到了才是知道,除此以外,都是了解。
听到一个道理,不管多么简单,都禁止说“我知道”,而是先说“我听说过”,是否知道,得想一想。
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如果领会得了,则只说一个知,便已经有行的意思在里面;只说一个行,便已经有知的意思在里面。”
所以,重要的不是将知和行当成一件事或两件事,而是分别在知和行上都下功夫。
3/ 《大学》里提到一个知行合一的例子,“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看到美女,就马上喜欢。不会经历“先觉察这是个美女,然后才觉得对美女我应该喜欢”这个过程。
如恶恶臭,闻到臭味就是知,心中厌恶就是行。
这里我感受最深的是,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里的双系统,自动驾驶模式和主动控制系统。
真知真行,应当是“自动驾驶模式”,变成了内在的一种自动化意识。
4/ 纠正错误思维:
“必须知道了才能去做”;
“等到把知弄透彻了再去行”
尤其是跟高手、老师做事,讲究“守破离”,守,就是照师父教的做,听话照做。
教他干事,他却要先“求知”,把干的事分辨出“应该的”“不应该的”,“对的”“错的”,这就离知很远了。
5/ 时刻把“知和行”当成一个本体去对待,行的过程就是知的过程。知的过程如果没有行,又何谓知呢?
6/ 一切答案都在现场,用身体去学习,切身体会。
cflow ID:#2630
关联cflow🔗
2025.06.19读《传习录》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思想的起点,搞懂它,才能理解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识补充:
《大学》是儒学入门书籍,阐明儒家关于学习的内容、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由此提出“三纲八目”——三纲领,八条目,如此才能知道儒学的框架和结构。
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就是修行的八个关卡,想要平天下,就必须先治国;要治国,必须先齐家…一直到格物。
反过来解释就是,只要格物了,就一定能致知;只要致知了,就一定能诚意…一直到平天下。
所以“格物致知”是一切的核心。
背景科普:
《大学》中少了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多是竹简遗失了,于是,朱熹在编撰《四书》的时候补写了格物致知的解释。后来,王阳明反驳了朱熹的观点,提出了自己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解释:
我们要想有所知,就要探究事物,求得事物的原理。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我们不能穷尽这些事物的原理,就不能全知。
凡天下之事,都要根据其已经明白的道理,越发去穷究它们,以求达到一种极致。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对万事万物的表里、精粗的认识,无不到位,而我心的全体也无所不知、无所不明了。所以说,格物致知,物格而知之至也。
这个解释在后世成为权威正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王阳明反对朱熹是因为他格竹子,对着竹子静坐了七天,想悟出竹子的理,但是没有格出来,所以他说朱熹错了。
另一类反对的观点是认为,穷尽天下万事万物之理,太难做到了,那得格到什么时候。
我个人理解,这里的“穷尽”,应该把握两个核心:1)搞清事物的底层原理,抓核心;2)天下事物一通百通,一件事搞明白了,其余相关的事也都是通的。
所以朱熹说的,我是认可的。
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解释:
知,不是知识,是知善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格,是一个格子,是善的标准,拿着这个善的格子去框各种事物,对得上的就是善,对不上的就是恶,要匡正框正。
总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现在我们经常讲“做难而正确的事”,“做对的事”,其实这本事就是格物,那如何知道什么是对的呢?问自己的本心,你自己天生就是知道的,这就是致良知。
根据王阳明的这个思想,你有了善恶对错的标准,就能诚意、正心了。
最后总结:
1/ 学习第一要立志;
2/ 要敬畏老师,不去评判老师的对错;
3/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而不是要得到标准答案,贴合《论语》里的“学而时习之”。
4/ 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都要笃行。
cflow ID:#2629
关联cflow🔗
2025.06.19读《传习录》
“尽”是完全、充满之意。
为什么尽力了,事情却没有做成?
多半是没有“尽心”。
尽力只是下苦力,尽心才有创造力。
我们往往容易尽力自我感动,而忽视了尽心。
cflow ID:#2628
关联cflow🔗
2025.07.25《传习录》笔记
1、关于交友
原文: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解释:
与朋友相处,务必相互谦让,处处觉得朋友比自己强,愿意朋友比自己过得好,这就是益友。如果相互攀比,务要胜人一筹、压人一头,那就是损友。
这一点做到,其实极其不容易的,人性天生喜欢“攀比”,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修行不断地反省自己。
- 懂得谦让;
- 愿意接受且乐于见得朋友比自己强,过得比自己好;
- 和朋友相处不要想着高人一头,不要好为人师,而是兼容对方,让对方舒服。
类似,上善若水的品质,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关于拖延
原文: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解释:“如果白天用功时,觉得受到干扰,就静坐吧。如果觉得懒得看书,那就拿本书来看,这也是对症下药。”
事情最难的是开始,一旦开始以后就会执行“自动化”并沉浸其中。
这是一个很好的践行清单:抗拒做某事的时候,就直接去做某事。
3、何谓专一?
原文: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解释:王阳明回答说:“好色就一心在好色上,贪财就一心在贪财上,这也是专一功夫吗?这不过是追逐外物罢了,不是专一。专一,只是一心专注于天理。”
管理学上说,“做事要始终服务于终极目的”。读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求道,所以读书的专一功夫,应该是专注于求道。
这和我最近看到的易仁永澄老师的一个观点想契合,Related:「意图达成」
如果一个人想要拥有「意图达成」的能力。
那么,某一件具体事情的意图达成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借由某一件事情的意图达成过程,提升一个人的两项核心能力,直至把这两项能力提升到精通的水平。
Intention:意图 和 Attention:注意力。
如果一个人拥有能力可以把「注意力Attention」一直指向在「意图Intention」的方向,那他就可以实现意图。
cflow ID:#2792
关联cflow🔗
2025.07.28读《传习录》
1、学习
读书,只能读自己已经晓得,或者接近晓得的东西。自己不懂的,或价值观不一致的,自己是视而不见的,由此说来,学习是学无止境的。
跟高人学习,需要警惕: 不是越学越高明,而是越学与师父的差距越大。因为师父起点比你高,接触层面比你广,处理的问题比你多,所以他进步比你还快。
cm:这点我补充一下——
老师傅不怕被构成威胁的原因:
1)技能一直在迭代
2)天赋
3)执行力比徒弟强
徒弟和师傅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而不是为了缩短和师傅之间的距离。
如何让师父把真传交出去?
给足够多的好处,给足安全感。
2、事上练
原文: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翻译:
陆澄问:“静守时,觉得自己修养状态还不错,但是一遇到事儿,又不行了。这个怎么破呢?”
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而不知道在克制自己、磨炼自己上下功夫。这样一遇到事,就会动摇。人一定要在具体事情上磨炼,才能立得住,才能做到静也定、动也定。”
这段内容里有几个重点,
关于动静——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这是一个顺序,止→定→静→安→虑→得
先有定,才能静。静守时,能定,遇事时,不能定,这又何谈静呢?
定,就是“不为外物所动”,每逢大事有静气。
“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程颢
“物来而顺应”,我特别喜欢这句话。
3、下学而上达,在“下学”上下功夫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王阳明说:
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嘴上能表达的,心里能想到的学问,都是‘下学’;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嘴上说不出,心里没法想的学问,就是‘上达’。
“下学”是功夫,“上达”是结果。只要在“下学”上下功夫,自然可以“上达”。
几点理解:
我想到的是控制二分法,分清什么是自己能控制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把精力放在前者上。你能做的是灌溉、施肥,但是树木怎么生长,你控制不了的。
为什么同一本书可以反复咀嚼?
下达的功夫是一样的,但是每年的你不一样,上达的结果也就自然不同了。
4、持志
原文: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当你心绞痛的时候,你还会注意其他什么吗?全身心都在心痛上了吧?所以持有志向应当和心痛一样。
cflow ID:#2799
关联cflow🔗
日期: 7月28日
来自滴答清单
https://dida365.com